一座城市的商业文明往往和一条著名商街的名字紧密相连。近些年来,本市的特色商业街有了长足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在特色商业街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规划不统一、运营不专业、经营同质化和缺乏品牌特色等情况。最近天津鼓楼商业街启动了新一轮改造,这对提升天津历史商业文化街区意味着什么?记者最近对此进行了调查。从今天起播出记者朴燕宁、张媛媛采写的系列报道《卖商品,更需卖文化——对天津历史商业文化街区的调查与思考》,今天请听上篇:《特色商业街,有文化才有未来》。
录音:鼓楼钟声,讲解压混……
在天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座落在天津城市中心的鼓楼可以说是天津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天津人对鼓楼有一种特殊的情节,不论经过几次拆除重建,这里始终被认为是天津城的发源地。2000年,作为危改重点的老城厢地区迎来了重建的机会,鼓楼和周边的十字街也在这个时候由居民区摇身一变成了一条新的商业文化街区。
功能属性的改变赋予了鼓楼地区新的生机,然而经过十二年的发展磨合,这条商业街并没有预想的繁荣火热,和一街之隔的古文化街相比,鼓楼商业街显得冷清了许多。昨天记者来到鼓楼商业街,看到这里商铺的牌匾大多数已经破旧,路上的石板损坏严重,街区里的一些雕塑景观也残破不堪。
在2001年,鼓楼商业街落成以来,这里也进行过数次改造,却始终没有让这条浓缩着天津老城文化的街区彻底活起来。面对这一困惑,鼓楼商业街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石佩刚坦言,这一次的改造要来个大动作。
录音:这次提升改造一个是外立面,地面景观,牌匾风格的统一,这是硬件建设;再有就是经营内容,民俗特色商品要充实进来;主要是从从分挖掘老城文化来提升鼓楼商业街的经营定位,打造一条商旅文相结合的,有特色的商业街,大伙儿都说,老城底蕴,到底老城底蕴是什么,这次我们要充分的挖掘它。
石佩刚提到的老城底蕴究竟是什么?答案也许就融化在鼓楼十字街的每一处细节当中。青砖瓦房让人感受到了老城的味道,恢弘典雅的鼓楼年三十晚上敲响的平安钟声诉说着津城历史的变迁,还有这里保存完好的广东会馆、卞家大院以及浓缩了老城居民生活片段的老城厢博物馆都散发着浓郁的老城厢文化气息。
除了历史遗留的文化印记,天津著名历史学家罗澍伟还对鼓楼改造所要探寻的文化气息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录音:文化这个问题很复杂,如果简单一点理解,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鼓楼这次改造,北街文玩字画、中街特色旅游商品,南街当地特色食品,所以他的选择还是天津特色的生活文化。
目前,在鼓楼商业街,已经聚集了几家颇具特色的文化店铺。天津籍著名书法家——狂草大家范润华的工作室,天津民间收藏家何志华的收藏馆都设在这里。从小在鼓楼地区长大的市民李静语现在和他的父亲一起在鼓楼商业街经营着一家字廊,他告诉记者,老城厢是他们一家几代人生活的地方,他对这里有着浓厚的感情。李静语说:
录音:我们从小就是鼓楼长起来的。文化、地理有古典特色,我们经营的这些字画吧,都能代表鼓楼老城里的特色,风格。
既有文化底蕴,又集聚了一批颇具文化味儿的商业业态,这次改造后,鼓楼能否追上一街之隔的古文化街,一改门可罗雀的尴尬现状。对此石佩刚表示:
录音:说到是竞争倒不如说是联手借势,比如,它是开放式的5A景区,就体现了它的管理,这个鼓楼应该学习。我们要充分当地资源,老城厢的四合院文化,再比如广东会馆,鼓楼,应该怎样挖掘它,利用它。我们要建立和商户互动机制,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啊,展示展卖啊,邀请市民参加的亮宝晒宝啊,不断的举办活动,让市民到这儿既能观光旅游,又能体现老城历史文化的商业氛围。让游客不仅到古文化街有看头,到鼓楼也有溜头。
天津著名历史学家罗澍伟表示,鼓楼商业街若想独树一帜,应当打出个性牌。
录音:古文化街自金元以来,七八百年就是一个天津传统的经济商贸区。而且是最能代表天津,像妈祖文化的这样一个中心。但是鼓楼不是,原来是卫城后来是行政新管理中心和居民区,它的商贸作用和今天不是特别一样。一个新的商业区出现,需要市场不断磨合,竞争并不可怕,业态上一定要避免同质化,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来了。
而古文化街历经数百年兴衰变化,至今仍旧成为天津最具民俗特色的商业文化街区,它所表现的特色个性又在哪里?请您明天关注系列报道《卖商品,更需卖文化——对天津历史商业文化街区的调查与思考》中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