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经视播出了针对林春平录制的一档《风云浙商面临面》专访节目。这也是以“温商收购美国银行”而著名于世的林春平,最近一次接受本地电视专访。
峰谷转换只是一瞬间
事情始于一则广告。
去年11月,林春平的春平团体在报纸上登出这样一则动静:“英属维尔京群岛春平国际金融控股团体在美国特拉华州收购某银行,现招聘若干岗位。”在广告的末端还写着这样一行字:“三年自动获得美国绿卡,可带家属。”
这样诱人的前提未必为他招来了他想要的人才,却招来了公家的极大热情——林春平“收购美国银行”的行为很快被解读为温州民间资本在左右碰壁多年后的重大突破。
从去年的借贷风波到现在,伤了元气的温州急需这样一个能够在逆境中砥柱中流的人。加上金融改革试点的整体背景,林春平成了新的标杆。
很快地,他占领了各路媒体的头条。
“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五十几家媒体采访我。我坐在去香港的飞机上,结果连空姐也认出我来。终于感觉到了做名人的痛苦。”在接受经视现场采访时,林春平这样说。
然而,3月7日,有媒体报道,从特拉华州政府获悉,林春平的美国新汇丰联邦财团在特拉华州没有金融牌照,不是银行。
3月8日凌晨,新华社调查称,通过美国通货监察局、特拉华州银行专员公署及自己的实地调查,均发现,没有林春平所称的“大西洋银行”。
至此,林春平和他的“新汇丰”收购陷入了层层迷雾之中。有人表示,这场事件是一起彻头彻尾的骗局,而也有人表示,之间还有内幕,收购是事实,目前就断定是“忽悠”不免难免为时尚早。
尽管事件并没有彻底水落石出,通过林春平此次电视专访,仍旧可以看到这起事件的诸多疑点。
舆图上找不出自家银行地址
在经视的这期节目录制现场,主持人用平板电脑调出一幅美国特拉华州的舆图,让林春平找出新汇丰银行的位置。但林春平显得很为难,他皱起眉头。
“我们在多佛,详细地址我下次再告诉你。”他在图上比划了好久。
“我们买了一栋楼,就在这个树良多的地方,我们还在装修。到时候开业以后,有我很大的照片在那里。我们还在装修,门面还没有搞出来。”
于是,按照林春平的说法,这就是新汇丰银行的地址:多佛良多树的地方一栋正在装修的楼。
终极他也没有指出自家银行的详细位置。
月盈利数十万美元只交75元税?
按照林春平的说法,他的“新汇丰”银行已经通过吸储后再转存到大银行,盈利数十万美元,但是在特拉华州提供的税单上,截至2月份,共交税75美元。
节目现场,主持人说,有一位在美国糊口良久的观众坦言,在美国很少有人愿意存在小银行,就是由于觉得小银行信任度不够高。
对此,林春平说,“在我们这个圈子里,我的思路,他们是想不到的。美国的报纸把我称呼为神童。把人家亏了85年的银行都救活过来了。”
特拉华州到底有没有大西洋银行
关于有人质疑,在美国特拉华州,之前根本不存在大西洋银行,林春平回应说,翻译过来是有误区的,美国人可能不叫“大西洋”。
“无论他了,现在叫新汇丰就行了,其他都不用去管他。都是翻译题目。”
同时,有媒体报道称林春平在该州注册的实体名称为“美国新汇丰联邦财团公司”(USA New HSCB Federation Consotium INC),公司类型为A,即“普通”公司(General)而不是授权的银行。
对此,林春平反复夸大:“银行在外国就是一个公司。”
固然经历了主持人无数次地“质问”,但终极,林春平仍旧坚持收购一事是事实。至于该事件背后的真实面目,本报将继承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