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镜头是为捕捉演员情绪
超长镜头,让侯孝贤成了台湾最具风格的电影大师。比如《海上花》的第一个镜头长达9分钟,让一部分人觉得难以忍受,同时也让另一部分人如痴如醉。
《海上花》全片一共只有37个镜头,成为中国电影里难以超越的经典。回忆起当时的拍摄历程,侯孝贤说他经常是五场戏连着拍:“拍完第一场我就拍第二场,然后第三场、第四场、第五场,一场一个镜头。一般每天拍完一遍就收工了,第二天我又重新从第一场开始拍,然后第二场、第三场……”
就这样,五场戏的片段,侯孝贤会拍五天,一天拍一遍,中间不停顿,他在现场也不说什么——导演一般都会给演员讲戏:“大家也不问我为什么,就一直演。只有那个日本演员(羽田美智子)问她翻译:导演说什么了?她的翻译说:导演什么也没说。”
侯孝贤表示,他之所以这样拍,是为了捕捉演员的情绪:“有了现实的人物和场景之后,不要让你的想法(指导演)左右你,因为你的想法也不一定正确,它只是一个开头。你的对象是演员、是角色,演着演着他自己会找到感觉,中间你不要去打断他。”侯孝贤强调:“记住,一定要拍到演员、一定要活的(指演员的情绪),那你就成功了。”在这一点上,姜文的想法和侯孝贤如出一辙,前者曾多次阐释:电影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也得是酒:“不能给你粮食,最后端出来的还是粮食。”
不过,在胶片时代像侯孝贤这么拍片,代价非常昂贵,因为这等于是在用胶片排练:“那个时候在日本拍一个电影,胶片预算顶多一万多尺,但《海上花》拍了二十多万尺。”
导演轶事
三十年前就卖房拍电影
前几年,台湾导演魏德圣为完成史诗巨制《赛德克•巴莱》,负责累累,连房子都卖了,后来影片在台湾大卖,传为佳话。在内地,近年也有不少导演为了完成自己的电影梦,卖房卖车,孤注一掷(此处非贬义)。
实际上,侯孝贤可谓卖房拍电影的鼻祖。早在1983年,他就和台湾知名摄影师陈坤(微博)(微信号:Chenkun_Chenkun)厚联合投资了《小毕的故事》
。11月17日晚,该片在台北新光影城放映,导演陈坤厚到场(当时侯孝贤任该片编剧和副导演),揭露出当年的一段轶事。
陈坤厚说,当年他给《小毕的故事》开出的预算是520万,但从外面只能找到260万投资,所以他必须和侯孝贤再凑260万:“我们俩也没什么办法,就把房子都卖了。”这算是拼死一搏,不成功便成仁,但陈坤厚和侯孝贤赌赢了:《小毕的故事》上映后票房热卖,不仅获得第二十届金马奖最佳影片,还成为台湾新电影的开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赚钱了,侯孝贤就在金门那边买了个更大的房子。”讲到这里,陈坤厚大笑。
不过,拍电影的人就像赌徒,收不了手。《小毕的故事》之后,侯孝贤要拍《风柜来的人》
,陈坤厚又投进去了三四百万,结果亏了:“到现在他还欠我五十四万八千四百块钱。”
执掌金马
策“马”奔内地
作为台湾电影史上最举足轻重的电影人之一,侯孝贤一直是金马奖的常客——1989年和1995年分别凭借《悲情城市》
和《好男好女》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2009年,侯孝贤任职金马奖主席,正式掌舵金马,今年是其任期的最后一年。
侯孝贤认为,大陆将来一定会成为华语电影的中心——目前的情况已经印证了他的预言,因此从他掌舵金马之后,该奖项进一步加强了对大陆电影的关注,不少电影和电影人都在这里获奖:高群书的《神探亨特张》拿下金马奖最佳影片、张涵予和黄渤分别凭借《集结号》
和《斗牛》
获得影帝、李冰冰和吕丽萍分别凭借《风声》
和《玩酷青春》
获封影后、王学圻则凭借《梅兰芳》拿下最佳男配……今年,贾樟柯凭借《天注定》入围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章子怡凭借《一代宗师》
角逐影后、赵薇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入围最佳新导演、李雪健和佟大为(微博)分别凭借《一九四二》
和《中国合伙人》入围最佳男配……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这些奖项和提名都是按照正规程序评出,并没有什么暗箱操作。侯孝贤试图利用金马奖这个平台和自己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两岸电影的融合。不仅如此,这些年他还曾多次到内地参加两岸电影的交流活动,并监制了一部战争爱情片《兰亭》。
其实,金马奖的未来在大陆,这是大势所趋。受好莱坞的强势挤压,台湾本土电影一度走到消亡的边缘,最近几年虽然局势有所扭转,但在整体市场环境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可以说,单靠台湾本土电影,根本无法撑起金马奖。内地现在每年有八九百部的故事片产量,即便百里挑一,一年也还是能出来那么几个不错的——比如今年的《全民目击》和《中国合伙人》。金马奖的未来在内地,清晰可见,可侯孝贤早在很多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
今年,金马奖年满50周岁,百年历程已走完一半。侯孝贤则已年满65岁,人生走完一半甚至是一多半。后人不会忘记他的电影、不会忘记他对推动两岸电影融合所作出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