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不少颇具看点的故事。国产片票房的跌宕起伏牵动业内人士的心;“中美电影新政”带来的影响扑朔迷离;喜剧片《泰囧》以黑马之势首周票房超越当年的《阿凡达》……这些发生在银幕外的故事有的比影片还精彩,让我们一起看看2012年到底都上演了哪些“大片”。
剧情片
国产片票房奇幻漂流
2011年,中国全年电影票房超过130亿元人民币(注:本文涉及的票房数据均以人民币为单位),在10月中旬突破100亿。而今年的百亿任务在8月中旬就完成了,整整提前了两个月。前三季度全国票房121亿7986万,同比增长27%,成绩可喜。10月、11月票房分以11亿、11.5亿收场,贺岁档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全年总票房突破160亿毫无难度,但与原定的180亿的目标尚有距离。
不过在总票房走高的背后,国产片票房则上演了一段惊险刺激的奇幻漂流。今年上半年,国产片票房只占总票房的35%左右,差距在23亿元以上,十分惨淡。尽管“国产电影保护月”只是民间说法,但今年从6月底到8月中旬,在内地电影院,进口大片基本消失。于是《画皮2》、《四大名捕》、《搜索》等片在7月异军突起,将比例拉到40%以上,然而作为“保护月”的代价,进口片的减少导致7月月度票房同比下滑5%。2005年以来,国产片票房始终占中国全年总票房50%以上。今年,这一纪录能否继续保持,有待观望。
悬疑片
“中美电影新政”引变革
今年2月,中国已与美方达成协议,同意在每年引进20部电影的基础上增加引进14部IMAX或3D电影。此消息一出,院线方面笑开了花,众制片公司则“压力山大”,冯小刚都疾呼“好莱虎来了”。为了躲避“好莱虎”,进入“国产片保护月”,今年电影圈屡屡出现改档现象,自己乱了阵脚,令人哭笑不得。国产片票房经历的这一场奇幻漂流,与多引进的这14部影片不无关系。
好莱坞电影的涌进给国产片的生存带来压力,同时也应该是动力。那些堆砌明星、特效山寨、剧情粗制滥造的影片将越发难以生存,这对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是件好事。但在这样一个关头,如果依然只依靠侥幸,无法呈现给观众精良的制作,无疑是慢性自杀。能否令这变革只是一场阵痛而非灭顶之灾,主动权其实在中国影人自己手中。
悲情片
国际大奖渐远
在电影人为追求商业回报忙得焦头烂额的同时,一部关于中国电影艺术性越来越低的悲情片正在上演。纵观今年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除王全安执导的《白鹿原》在柏林(第62届)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外,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的主竞赛单元都没有华语片的身影。令近年来每况愈下的华语片在国际影坛的艺术地位跌至谷底。
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有3部华语片入围地平线单元,其中王兵执导的《三姐妹》获该单元大奖。然而这位导演却自嘲,“十年来都被排斥在主流放映之外,已经习惯了。”华语文艺片的票房一直是软肋。有人说,2012年的3月是文艺片的春天,刘德华、叶德娴主演的《桃姐》取得9000万票房,带来文艺片票房“渐入佳境”的期待。然而接下来张杨的《飞越老人院》、王小帅的《我11》、娄烨的《浮城谜事》等依旧折戟沉沙,王全安的《白鹿原》虽收获1.3亿元人民币票房,但难补投资大洞。在国庆档上映的《二次曝光》延续了李玉、范冰冰这对文艺搭档的票房号召力,再度成为成功案例。但实际上,并非人人都是刘德华、范冰冰,拉得下身段、降得下片酬。文艺片的生存道路应该如何去走,需要影人们思考的依旧很多。
警匪片
合拍片“打假”
今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激烈发言,炮轰当下许多“合拍片”只是“贴拍片”,称今后电影局将对中美合拍片进行严格审查。一批贴上“中美合拍”标签的大片如《云图》、《环形使者》、《敢死队2》随之纷纷变脸,变成了引进片。有人质疑这样切断了华语影人学习好莱坞先进技术的渠道,也有人为此举打击好莱坞变相入侵中国电影市场而鼓掌叫好。在好莱坞电影的优势明显强于中国电影的情况下,是应该选择“吃亏”都要取得加入这场游戏的资格,还是坚持平等的合作?合拍的模式依旧需要探讨和磨合。
有被揪出来的“投机倒把”,还有自己站出来自首的。日前,导演陆川坦白自己雇佣网络水军维护新片《王的盛宴》的口碑。然而这一“坦白”未能“从宽”,遭到了一面倒的恶评。但也由此得出,网络“水军”管理和规范亟待解决。
战争片
片方院线“分账之争”
贺岁档来临之前,一场发生在制片方和院线之间的战争轰然响起,战争原因是五大制片方希望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的票房分账比例,否则就拒绝交出电影,遭到院线严重抵制。最终,以《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为先头兵,签署了两份不同的阶梯分账合同。前者票房3亿之内,发行方与院线以43%、57%进行分成,超过3亿元票房部分才能按照45%比55%进行分成;后者上映首周发行方分43%;次周分41%;再次周分39%直至下片。其他三家制片方虽然并没有公布最终签署的协议内容,但肯定也都有了让各自满意的分账方式。有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应该以此为契机,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在一个基准线上下浮动。这样的市场化行为能够更好的指导电影产业的发展。对普通观众而言,不管他们怎么分这些从我们这儿赚走的钱,只要电影票不再涨价就行,还好这一点他们都做到了。
喜剧片
《泰囧》笑傲贺岁档
还好,2012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终以喜剧收尾,《泰囧》的票房奇迹正在上演。一部无3D、无IMAX,整个投资约3000万的电影,首日取得3650万票房,周末排片超过半数,15日(周六)全天票房8700万,上映首周票房过3亿,超越《阿凡达》当年2.87亿的纪录。如果说去年《失恋33天》的成功还有几分偶然因素,有些难以复制,那么《泰囧》的大胜则更具案例意义。《泰囧》的笑料精良,叙事饱满,情节流畅,表演加分,加上同档期没有同类型对手,轻松点中了观众希望在年末买笑的心理。有人调侃,导演徐峥真的要感谢冯小刚今年拍了《一九四二》而不是《非诚勿扰3》。
其实,在好莱坞像《泰囧》这样的爆米花喜剧片数不胜数,它们以小搏大,已经成为流水线上重要的商业片类型,早年的港产贺岁喜剧同样如此。关于《泰囧》成功的原因还在总结中,如能诚意十足地进行学习、复制,会给中国商业电影带来更多成功。学不学得好姑且放在一边,能够确定的是,明年贺岁档的喜剧片又要变多了。
无论是好莱坞电影、资本的疯狂涌入,还是电影产业内部资源配置的重组,又或者是制片人与导演之间永远解不开的矛盾,2012年的华语电影有太多的变革。如何在一系列变革中更好的发展下去?拍出好电影成了当务之急。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拍好电影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看好电影成了观众的奢望。电影是一门艺术,承载着创作者和观赏者对真善美的追寻;电影同时也是一项产业,在变革中逆袭,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影片质量,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去完成更多人的梦。《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泰囧》的成功,充分说明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艺术与商业的双赢并非难以实现。所以华语影人应当自省,与其简单地将国产电影的疲软归为好莱坞入侵、审查制度严格,甚至观众观影水平不高等客观因素,不如面对失败先找自己的原因,下一次才有可能成功。
|